第七百八十八章 问剑去(第9页)
说到这里,老秀才突然止住话头。
陈平安其实清楚先生本该说什么,是说那东山法门。
双峰山也名为破头山,距离双峰不过几十里路的凭墓山,也叫……东山。
而陈平安年少时,当那窑工学徒,多次跟随姚老头一起入山寻找瓷土,曾经登上披云山后,遥遥见到东边有座高山。
东山。
崔东山。
古蜀蛟龙皮囊。佛门八部众。
极有可能,崔东山,或者说崔瀺,一开始就做好了准备,一旦王朱扶不起,无法成为那条世间唯一的真龙,崔东山肯定就会顶替她,成功走渎后,难道最后还会……皈依佛门
陈平安叹了口气,都是些无法想象的深远谋划,至于真相如何,以后可以问问那个学生。
又比如姚老头,到底是谁为什么会出现在骊珠洞天
可能是姚老头言语不多的缘故,所以每次开口说话,死活当不成正式徒弟的学徒陈平安,反而记得十分清楚。
清清楚楚记得一次入山,走在前头的姚老头曾经随口讲过一番言语,脚底下那些最不起眼的泥土,离了地,最后是塑成泥菩萨,吃那香火,还是烧造成瓷器,送进了皇帝家里,或是成了老百姓家里的破瓶烂罐,难逃火烤水浸,都是有其根脚的,各有各命,与人相似……
当时老人和少年,一起脚踩真珠山,姚老头跺了跺脚,对着当时正在扒土的窑工学徒,说了句这里土味最全,就是地方小,跟人缩在墙角差不多,伸头就碰头,伸腿也磕脚,老话就是螺蛳壳。
姚老头还说山中那些不起眼的老树墩子,有可能是山神的座椅,坐不得。说天底下的大山小山,一脉相承,不过有祖孙之分。
真佛只说平常话。
所以哪怕老人是在说些神神道道的事情,哪怕陈平安当时只是个没念过书的陋巷少年,却都能听懂,并且牢牢记住。
后来陈平安之所以会用一颗金精铜钱,果断买下真珠山,除了"一颗钱就能买下一座山头"的财迷心性作祟,姚老头所说的"土味最全",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理由。那会儿的草鞋少年,脑子里所想,当然是先买下山头,再挣了更多钱,就再买下一座龙窑,自己当那窑口师傅,或是让刘羡阳帮忙,两人凭手艺烧瓷赚钱,细水流长,自己什么样的大宅子买不起刘羡阳什么样的媳妇娶不着
而且后来出门远游,跋山涉水,陈平安即便没有真正修行,却始终礼数最足,在无人处,依旧恪守规矩。
积土成山,积水成海,一处处谨慎的循规蹈矩,就演化成了一份自然而然的礼敬天地。
后来还潜移默化,影响到了一个跟随陈平安一起离开藕花福地的黑炭小姑娘,那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吃苦的裴钱。
再后来,等到裴钱独自行走天下,始终对佛门寺庙心怀敬畏。
老秀才转移话题,笑道:"再后来,就是中土的那场禅分南北了,‘法是一宗,人分南北’这句话,大体上还是公允之说。平安,你觉得当时得以佛法广布的契机,是什么"
陈平安不再分心想那些陈年旧事,用心想了想,答道:"法门大启,根机不择。同时提出几大方便、次第。比如其中就有依一行三昧,念佛心即佛。"
老秀才点点头,转头看了眼那个鸡汤老和尚,唏嘘不已,"只是岁月悠久杀猪刀啊,不止名将美人不放过,竟是连这么一位得道高僧都没放过,书上记载那个‘清貌古奇,晰白光莹’的僧人,粹采多奇,殊姿特茂,绝对是美男子一个,唉,不知怎么就变成了个骨瘦如柴的老和尚。我当年带着你师兄,第一次去拜会神清的时候,见了面,都没敢认。"
陈平安说道:"可能是这位佛门老前辈,利济天下瘦法身。"
老秀才抚须而笑,"有道理,有道理。"
胖去容易瘦回难。
身形是如此,人心更如此。
老和尚突然低头合十,"阿弥陀佛,善哉善哉。"
陈平安神色尴尬,转过头,一脸疑惑望向自己的先生。